讓各系統有效集成高效運行
十堰地下綜合廊管廊斷面形式包括四艙(18%)、 三 艙 (44%)、 雙 艙 (31%) 和 單 艙(7%) 4 種類型,其中預制量約 3.6公里 (雙艙8%);入廊管線共包括給水、雨水、污水、中水、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燃氣、熱力、直飲水和真空垃圾 11 類;管廊配設完備的消防、供電、照明、通風、排水、標識、監控與警報等附屬設施,配建4 座智能化控制中心 (2座主控、2座分控),建成后可服務 72平方公里區域。項目由中建三局與十堰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聯合組建項目公司,負責投融資、建設及運營維護等工作。
中建三局與在智慧城市領域深耕多年的銀江股份聯合開發綜合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應用于十堰地下綜合廊項目。該平臺利用物聯網、大數據、BIM 技術搭建管廊綜合運維管理系統,將管廊內附屬設施各系統有效集成、綜合管理,促進管廊內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的運行,將十堰管廊打造成集信息化、可視化、自動化的集約高效運轉型智慧管廊,該平臺的成功運行已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為后續其他管廊的建設、運營提供樣板經驗。
為設備、空間、能耗管理等提供智能解決方案
綜合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旨在將管廊的資源管理、應急指揮和信息展示納入統一的平臺,實現對數據的展示及應用。通過管理平臺,工作人員可以對管廊中管線、附屬設施、人員、隱患、應急事件等信息進行集中的管理,同時及時、有效的發布相關信息。管理平臺功能主要包括:設備管理、空間管理、能耗管理、人員管理、隱患管理、巡檢管理、運營管理等。
在設備管理方面,需滿足從設備入庫,設備安裝,設備運行,設備檢修,到設備報廢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在空間管理方面,綜合管廊建設完成后,根據需求的增加,原有管線不足于承載業務需求變化時,需新增管線,新管線入廊前,需對管廊空間,管線敷設位置進行統計分析和系統規劃,以滿足管線敷設技術規范要求。能耗管理主要實現能源監測、統計、分析,調節等功能,實現相關能源消耗的帳務處理自動化,提供能源經濟、安全、穩定運行的決策分析手段。此外,管廊管理人員、巡檢人員需定期對管廊進行隱患排查,發現隱患時記錄隱患類型,確認隱患安全等級并及時上報;管理人員根據隱患緊急情況,制定隱患整改方案。在運營管理方面,運營管理管廊運營公司根據提供的管廊空間租賃服務,與管線權屬單位簽訂商務合同,收取管線入廊和維護費用;同時接受管線公司的養護、保修、投訴,對管線單位的各類要求進行響應。
形成先進經驗 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目前十堰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初見成效,已完成 1 公里智慧化管廊的建設工作,綜合管廊應用管理平臺應用形成了先進經驗:如實現了對管廊分級管理,形成城市、區域、段三級聯動管理;實現了對管廊運維管理、安全管理、應急管理、作業管理等標準化作業流程;實現了對管線單位的監測和安全保障服務,真正讓管線單位安心使用管廊設施;易于操作,降低對作業人員的要求,讓復雜的管廊維護工作簡單化、智能化,摒棄了過去利用組態軟件開發的工程管理平臺的操作復雜性;首次將即將頒布的國家標準 《城市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系統》 應用到實踐。
該平臺以信息化為目標,利用先進的檢測儀器和成熟的智能化管理系統,通過智能識別、立體感知管廊內環境、設備狀態、人員位置等,對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通過智能化集成,繼而主動做出響應,促進管廊內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的運行,提升十堰管廊在行業中的地位,帶動國內管廊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伍榮剛 楊斌 劉小鑫
